【阿銘師Q&A】
來函照登:
「謝謝阿銘師分享,我早上跟一般外科門診也是一個epigastric pain找不出原因,可惜西醫地盤我無法去觸診病患腹部,想請問影片中病患右側是扎陽池穴嗎」
阿銘師:
好問題,其實我沒有針所謂的穴位,也不是用學院教的穴位主治去選穴。選擇該處是因為右手下臂筋膜扭結,沒有跟身體其他部位形成"整體性"。而下臂的筋膜扭結順著形狀去摸尋,一個打結的端點在你所見的該處。針還該處後胃痛最後改善最多,腹部筋膜深處也因此平順。
我這幾年都不是以穴位的思維,而是以比古書更古老,在「穴位尚未被定義」之前的針灸的思維。
一個局部會形成「症狀」,是因為發炎造成筋膜腫脹變形。但為何一個小區域的腫脹會演變成高張力的扭結,往往是因為身體各部位失去相互「緩衝代償」的關係。也就是局部與整體、肢體與軀幹、或各區段身體沒有「流通性」。
恢復身體的整體性,讓身體能增加緩衝代償的筋膜空間,原則上症狀與復原能力也會改善。我想這就是為何古代內臟疼痛或局部疼痛,先以遠端、對側(扁鵲對位法)、或末梢(如五俞穴)的穴位入手的原因。
但這類遠端取穴,古人從沒有明授要針同側對側,甚至是手腳何區段經絡。如何取穴便成為各門派的差異,如遠絡、氣功、董氏……各有不同公式。
我個人是認為從基本原理: 物理、生理出發,以可觸可聞的方式去研究比較踏實,還在學習精進中。供您參考。
#QandA